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英國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應當從公元1496年派出了第一支探險隊開始算起,直至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去世為止,共計107年的時間。在這其中,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的45年是最為關鍵的。那么英國在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是如何積累資源優勢,以發展成為后來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樣子的?

其實如果單純從有形資源來做比較,英國的開局就顯得太稀疏尋常了。當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來龐大的海外殖民帝國之時(主要是在美洲新大陸),擁有了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國卻幾乎一窮二白。不談海外殖民地,僅從財富層面來看更是如此,當時葡萄牙已經在東方找到了香料原產地,控制了最賺錢的海上香料貿易,而西班牙更是直接找到了大量金銀礦藏。當時西班牙光是政府注冊的金銀,黃金就有20萬公斤,而白銀也有1860萬公斤,更別提未被登記造冊的份額了。相比之下,英國當時只找到了北大西洋的紐芬蘭漁場,供漁民打漁所需。
僅憑有形的資源來做對比,英國在海外擴張的開局階段的確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多去觀察觀察無形的資源,情況將會大不一樣。而大英帝國后來的海外擴張之所以如此迅猛,其成功的秘訣就蘊含在這些看不見的資源優勢里面。那么這些無形的資源究竟是什么呢?其實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民族稟賦、國家信用和制度環境,而這些基本都是在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45年里形成的。

首先說明一下英國的民族稟賦的優勢,這需要從一個看似瑣碎的小事說起。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任期間,曾設立了一個全民食魚日,通過立法的形式要求全國人民每周的一天當中都要吃魚。這道法令的背后,反映出英國人商業民族和航海民族特征的形成脈絡。那么英國政府為何就連民眾吃不吃魚這樣的瑣碎小事都要管理呢,這背后可是大有深意的。它的目的就是想改改變英國人的飲食習慣。千萬別以為英國是一個島國,就天然地與海洋擁有密切的聯系了。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統治之前,他們和海洋的聯系其實并不多。就以英國人的伙食來說,其傳統飲食就是糧食和各種肉類,是很少吃魚的。設立了全民食魚日之后,英國人的生活就和海洋產生了更多的聯系。魚的消費變多了,打魚的人也就開始增加了。由于英國主要的捕魚區域并不在近海,而在前文提及的大西洋紐芬蘭漁場,距今英國本土甚遠,且中途風浪較大,所以鍛煉出來了許多優秀水手。

其次我們來聊聊英國國家信用建立的過程,這其中最為經典的案例就是對英鎊幣值的穩定。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期,英鎊曾出現過一次巨大的危機,當時的英鎊是由白銀鑄造而成,但含銀量卻嚴重缺失。劣幣的泛濫導致國際市場上不愿接受英鎊交易,這實質上是一場信譽危機。正在這時,英國一位名叫托馬斯·格雷欣的銀行家就上書女王,認為市面上劣幣橫流的現象對整個國家的信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建議政府回收成色不足的貨幣,統一回路鑄造并將成色補全。這意味著英國政府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帶來的收益卻是緩慢的。然而伊麗莎白女王依然選擇接受這個建議,因為她和托馬斯·格雷欣看重國家信譽的長遠收益。于是英國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將英鎊的幣值穩住了。從此以后,英國將這項措施化為常態、形成管理,一直保持英鎊幣值的穩定長達370年之久。

維護英鎊幣值的長期穩定,對英國的國家信用口碑的建立是十分有利的。這一方面反映出英國當時遠勝于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局觀和長遠眼光,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英國人超乎尋常的契約精神。當時除了英國之外,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將自己的貨幣穩定三百多年,所以也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像英國這樣超一流的國家信譽。這就導致后來英國在于別國發生戰爭之時,可以隨意向各國商人借貸(以英國央行的名義),而敵國卻往往只能使用自己的國庫,很容易出現軍費不足的情況。


綜上所述,任何組織在開局階段都有自己的資源優勢、資源稟賦,但是這個并不代表你能成功。英國憑借對民族稟賦、國家信用、制度環境等無形資源層面的塑造,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商貿民族和海洋民族特質,最終為大英帝國在海外擴張活動中的后來居上開創了有利的先決條件。